未來的課程:從「新教育社會學」到學習的批判理論
The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
Michael F. D. Young 原著
丘愛鈴、林佩璇、周淑卿、張鍠焜 合譯
沈姍姍、林永豐 審訂
陳伯璋 總校閱
ISBN:978-986-7840-54-7
◎簡目介紹:
第一章 課程即社會建構的知識 13
第二章 課程變革:限制和可能性 31
第三章 課程與新教育社會學 49
第四章 連結分化的14-19歲學術/職業課程:一個連結教育與工作的新觀點 71
第五章 二十一世紀課程的經濟基礎 91
第六章 模組化做為整合後義務教育課程的策略 115
第七章 14-19歲課程中個人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整合 133
第八章 學習型社會中的證書:狄倫評論報告 153
第九章 越進階級普通教育證書考試:邁向一個未來的進階課程 169
第十章 學習型社會中的後義務教育 195
第十一章 邁向新的師資教育課程 221
第十二章 從「新教育社會學」到批判的學習理論 237
◎內容簡介:
《未來的課程》一書再次主張在教育社會學中發展課程理論的重要性。本書根據作者的暢銷書《知識與控制》最初的觀念發展而來,該書的出版為課程社會學開拓了新領域。本書第一部分的三篇文章討論對1970年代和1980年代英國教育政策論辯的評論,並且主張其與課程政策中「知識問題」的社會建構取向有密切的關聯性。第二部分在課程即社會建構的知識觀點下,討論英國後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當代論辯和涵義。首先,藉由對學術和職業學習分化基礎下造成的分化的專門化之分析,作者提出「關聯的專門化」概念做為整合學術/職業課程分化的關鍵原則,以便連結課程與經濟、工作組織的變遷。第二,強調經濟變革對於型塑課程變革中的證書系統具有重要的角色。第三,本書主張在概念化課程的替代方案上,批判理論具有關鍵的角色。這項主張發展出許多特殊的課程主題,包括工作經驗的角色和對經濟的理解、模組化課程、個人和社會教育,以及邁向未來的進階課程。最後一部分討論學習社會的概念。學習應該成為課程政策的核心,但學習此概念的解釋卻有基本的弱點。作者建議不論讀者是否專精於「教育」,都要將學習視為是一個個人的歷程,同時也是所有社會生活和所有機構的核心。
Michael F D. Young是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授和該校「16歲之後教育中心」的主任。他之前主編《知識與控制》這本暢銷書,並與Geoff Whitty合著出版《社會、國家與學校教育》、《學校知識的政治探索》二本書。他的學術研究興趣關注中等教育和後期中等教育的課程議題,特別是課程與經濟世界和工作組織變革之間的關聯。他在此領域上廣泛發表期刊論文。
◎譯者簡介:
陳伯璋
現職: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
沈姍姍
現職: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教授
林永豐
現職: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助理教授
丘愛鈴
現職: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
林佩璇
現職: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所助理教授
周淑卿
現職: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所教授兼所長
張鍠焜
現職: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助教授
如要團訂請給我們一天時間備書,以便親送或宅配(貨到付款或匯款)。
若要單本購買,請上班時間到門市購買,享有九折優惠
如想單本郵購,請按此網址>>

